古代标点符号的演变
萌芽时期——先秦
现存最早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标点符号,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起分辞的作用,即将不同条的卜辞隔开。在殷周金文中,标点符号的种类有所增加,出现了由甲骨文线号演变而来的勾识号、二短横号和单短横号。
发展时期——秦汉
秦汉时期,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比起先秦有了长足的发展。秦代睡虎地秦墓的竹简中使用了四种标点符号:二短横号、勾识号、黑方号、圆点号。其中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已经被确认,比如圆点号用于分章、勾识号用于句读、黑方号用于篇首或句读、二短横号用于重文和合文,黑三角号作为章首和句读;同样有一些标点符号仅存在于一些简牍中,对其使用尚且存在争议。
保守时期——魏晋至唐五代
从魏晋至唐五代七百年间标点符号的发展相对标点符号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其中的标点符号很多已经在两汉中见到。新产生的标点符号只有双圈号、圈点号、卜字号及圆点号的变体省略号四种。圈句号可作句读、隔开大韵、标出书名和人名等作用,圆点号可用于隔开文章的不同层次,隔开大韵等用处,与圈点号的作用相似,但圆点号除此之外还有作减字之用。
成熟时期——宋元明
宋元明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深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雕版印刷的广泛流传导致的文化普及,标点符号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宋元时期终于发展成熟。不同的名词也用不用的标点符号来作区分,如黑三角号用于山名,半圆号用于湖海沼泽,方围号用于州名等。古代标点符号的种类在宋元明时期已经基本完全具备,其形体也有更加规范的趋势。
拓展时期——清代
清代的标点符号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飞跃性的进步。种类上只新生了用作书名号的双横线号和规范的六角括号。在使用上,清代的标点符号具有整个古代标点符号使用的共性,使用标点符号的书籍总量大大增加,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时期。
现代标点符号的演变
新式标点符号的诞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标志着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这时候的标点符号,已经结合了西式标点符号,与我们现在用的标点符号也相去不远。
标准化与规范化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最新规定的引入
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标点符号从古代到现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对古代传统标点符号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外来标点符号的吸收和融合。
原创文章,作者:Ur4700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yc.retuba.cn/29211.html